一般来说少数民族考生能加5-20分,在一份都能压死人的高考中,这相当于直接坐了电梯到半山腰。
所以有这么多的优惠,大家默认的都是:民族那一栏,能填少数民族就填少数民族。
大部分生活在毕节市织金、纳雍两县的穿青人,也是这样想的。
在古代汉人政权中,少数民族是蛮夷,汉人是正统,但随着各种迁徙、通婚,人们的血缘已经不算是正统,而是互通。
不过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,大部分人数较少的民族都生活在较偏远的地方,生活条件也相对于汉族来说更落后。
1935年中央红军踏上长征路,到贵州、云南等地时发现有很多少数民族,他们对汉人的态度并不好,认为汉人会抢了他们的地盘。
然而教员提出“团结少数民族”的观点,让红军干部去和少数民族沟通,传统红军的理念,并且还承诺以后会帮助他们发展经济。
那些少数民族被红军打动,也为他们抗日救国的精神感染,离开家乡跟着红军去打仗,刘伯承元帅还和少数民族首领小叶丹结义结金兰。
1949年建国后,为了让那些落后的民族地区发展起来,同时也联合他们,国家规定了少数民族的概念,给予各种优惠待遇,帮助他们进入新社会,和汉族一起发展。
穿青人就是在国家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下,生活得越来越好,但是有一件事一直横亘在她们的心中,那就是他们的民族不被承认。
当然不是因为国家故意刁难他们,早在他们提出要独立拥有一个民族代码时,国家就启动了调查行动,查族谱、溯根源,看看他们是否具备独立成为一个民族的条件。
然而调查结果是:不具备。
直到现在,穿青人也依旧没能成为独立的民族,在民族系统中找不到代表的代码。
这些年来,穿青人的种群起源有三种。
一种是土著说,这种说法认为穿青人和僚人一样都是贵州的原生种群。
第二种是分支说,民族识别专家费孝通和宋蜀华认为,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,根据他们的族谱“江西吉安府庐陵县”可以证明,穿青人是明朝征讨云南时迁移到贵州的随军汉人,他们的服饰都还能看到明朝服饰的元素。
第三种是混合说,认为穿青人是明代汉族移民和当地土著通婚后的后代,具有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血统,介于少数民族和汉族社会之间。
从穿青人的语言“老辈子话”中可以听出来,他们的语言确实和江西话相似,在一些穿青人的族谱、墓碑中也有“祖籍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”的记载。
他们的服饰以青色为主,三节衣、两节袖的滚花边大袖衣,主要是青蓝两色连接,上节是青色,下节是蓝色,边缘都用白色白布滚边。
脚上喜欢穿着细耳草鞋或者反云勾鼻花鞋,整体服饰都带有明朝服饰的一些元素。
可以说,穿青人是汉族一支的说法更有说服力,穿青人自己也承认祖上是汉族人,但他们仍旧拒绝在民族一栏写上汉族。
是汉族却不愿意当汉族人
1955年,费孝通和贵州省民宗委组织在大定、织金、水城、纳雍四个县走访调查,发现穿青人的文化、语言等不具备独立民族条件,应该归为汉族,毕竟他们的祖先也是汉族。
因此穿青人没有成为56个民族之一,但是他们却拒绝归为汉族,认为调查的地方都是边缘地区,根本就没有深入穿青人的腹地,所以结论不能服众。
但他们的反对没有得到采纳,最终国家还是没有确定他们为独立的民族,到1985年贵州省民宗委再次提交报告,要求确认穿青人为少数民族的身份。
经过两年的商讨,贵州公安厅和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下发了第36号文件,规定穿青人可以享受少数民族待遇,但是身份证上民族一栏还是不能写穿青人。
这让穿青人很不情愿,到2003年公安部再次发文,允许穿青人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写“穿青人”,这意味着穿青人被官方认可。
但是明明身份证有了归属,真正在生活中他们因为身份碰壁的事情并没有解决。
如果在贵州省内,他们的身份证是没问题的,但是在省外就不被认可,需要用到身份证的时候往往因为在系统中找不到“穿青人”代码而用不了。
“不好意思,您的身份证识别不了、“抱歉,身份证上这个民族系统里没有,不能给您办理”之类的话,在省外的穿青人听了无数遍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2014年贵州省民宗委再次启动调查,探访穿青人对于族称认同的意见,询问:如果要选择归入一个民族,你会选什么哪个民族?
在选项中有布依族、彝族、苗族、白族、蒙古族、仡佬族、汉族,最后一项是维持现状。
总计有20149人接受调查,但选择改为汉族的仅有241人,选择维持现状的有9519人,在街头随机采访的100人里,更是没有一个选择归于汉族的。
明明他们的祖先就是汉族,为何现在却不愿意承认了呢?
大部分说了真实想法:民族问题关系到学习、事业的待遇,少数民族有优惠,汉族则没有,这是真真实实关系到人生的大事。
简单来说,就是想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,但他们也不愿意归入其他民族,他们认为自己有属于自己的语言、文化,理应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平等。
如今他们的人口从1954年的24万增长到2014年的近百万,还在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民族,不过很多年轻人的生活习惯与汉人无异,“老辈子话”也只有老人会说。
其实,在云南镇雄一带也有人说自己是穿青人,但如今他们的民族一栏写着白族,在官方数据上,穿青人已经成了历史。
参考信息:
澎湃新闻:只占1.2%,穿青人为何不愿改为汉族?
参考信息:
澎湃新闻:只占1.2%,穿青人为何不愿改为汉族?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