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涟文化,致力繁荣!
第二届老舍文学创新奖全国文学作品大赛
渐行渐远的垎岸农耕文化
——堆草垛
(散文)文 / 高德宏(江苏)您见过农村中的草垛堆得像房屋那么高大、那么整齐吗?它堆在露天,顶上没有任何防水措施,雨水为什么不会流进草垛中心?这中间有什么秘密?今天就让我来讲给您听听。当然现在的农村,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,一家一户的耕作,已没有大集体时代那么多秸秆,所以堆草垛这项技术较高的农耕文化就渐渐失传了。
堆草垛选址很重要,必须选在高岸、地势平坦的地方。几天前就必须派人把场地整好。特别是堆菜籽楷的场地更要精心细作,因为菜籽是细粮,洒在地缝中就无法取出来,即使扫起来与泥沙混在一起很难弄干净,放弃了可惜,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做场必须先把排水沟用锹挖出来,把挖出来的泥土放到场中间,这样就形成一块中间高、四周低的平面地形。要清除做场地面上的一切杂物,如杂草、瓦砾、螺蛳壳等,并用铁锹拍打平面,铲高填低,求得面上平整,使表面成为细微碎粒状;平面整好后,用水将面上浇透,必须让地表充分吸收水分。待表面干湿适中、土不粘脚的时候,撒上一层草木灰,然后用石滚子在上面来回碾压,要把表面包括四周排水沟压实压平整;待到堆草垛这天早晨,还要再次将面上清扫(这时候主要是清理蚯蚓屎),然后再撒上一层薄薄的草木灰,用扫帚将细缝抹平,这样就可以堆草垛了。
垎田地区当以菜楷和高粱楷为主。高粱楷因其粗壮、秸秆长,堆码方便,因经济效益比其它作物低,故而多年不见大面积种植。油菜籽以其经济效益高、劳动强度低、生长期长,而作为垎岸的主要农作物流传至今,在大集体时代是国家统购统销的农产品之一。大面积的油菜籽成熟之后,必须将其收割起来集中堆积,集中的目的:一是让出耕地抢种下熟庄稼,二是让其干燥自熟,便于脱粒。无论哪种秸秆堆码,都离不开“打脚子、堆码层次、填心、盖顶”等程序。
打脚子因为是紧贴地面,易受潮,因此要把那些少叶、褐楷放在最底层的用料上,打基础的秸秆必须根部朝外。第一层第一捆草放好后,必须拉一把压在第二捆草下面,起到互相牵连的作用;外围堆码好后必须将中心填实,要做到中间高于四周,这样才可以堆码上面一层。为什么要着重强调每一层都必须将中心填足,使草垛中间高、四周低?因为这样堆的草垛即使下雨淋在秸秆上,雨水会顺着秸秆向外流;如果填心不足,雨水会顺着秸秆流向草垛中心,造成中心受潮、腐烂,甚至发生自燃现象。通过层层堆码和填心后,当堆到一定高度时,负责堆垛的人就必须清点秸秆的数量,不能把盖顶的秸秆全堆在主体上。顶可以盖三层或四层,但盖顶的第一层必须像房屋一样有出边,出边约30—40公分;盖顶的秸秆最好用带青的为宜,带青的秸秆重,不至于被风吹跑。最后收顶只剩一人操作,需用木跳板顶在草垛当头,人站在木跳板顶头操作,直到把顶盖好为止。
草垛堆好后,必须把四周排水沟理通,不能有堵塞、淤积等现象,一旦有雨水,必须顺利流淌。堆草垛看似容易,但其技术含量堪比建房。我虽写这么多,可能还有许多细节写不出来,希望老农民兄弟见此小文后多提批评意见。
2025.9.7
【编后荐评】
高德宏此文以细腻笔触,将堆草垛这门渐失的农耕技艺娓娓道来。从选址整场的细致准备,到打脚子、填心、盖顶的严谨程序,再到防雨水、防自燃的技术诀窍,每处细节都透着老农耕人的智慧。文中既藏着对技艺精妙的赞叹,也含着对农耕文化失传的惋惜。没有华丽辞藻,却以写实风格为这项古老技艺留存了珍贵记录,让读者得以窥见垎岸农耕文化的鲜活片段,更唤起对传统农事智慧的珍视与关注。
作品与知音优雅相会 佳作与美刊相映生辉
当代文学家·顾问阵容
厚名家亦厚新人 重当代更重未来
本期作者风采作者简介:高德宏,1955年生,海陵区作协会员,曾任村电工、团支书、党支部书记,2016年开始习作,散文偶见《泰州晚报》等报刊。总编:清涟一荷
全国文学作品创新大赛
征稿启事